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

香港的龍生九子藝術雕塑

香港的龍生九子藝術雕塑
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品中,有龍生九子的故事,明朝李東陽《懷麓堂集》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:
老大囚牛
老二睚眥
老三嘲風
老四蒲牢
老五狻猊
老六贔屭
老七狴犴
老八負屭
老九螭吻
而楊慎所撰的《升庵外集》,龍的九子分別為:
老大贔屭
老二螭吻
老三蒲牢
老四狴犴
老五饕餮
老六蚣蝮
老七睚眥
老八狻猊
老九椒圖

贔屭,音:Bìxì,又名龜趺、霸下、填下,外形似龜,有齒,力大,好負重,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。黃大仙祠入口左邊有贔屭雕塑。

囚牛: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,喜音樂,蹲立於琴頭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,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,彝族的龍頭月琴、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。香港未見公眾地方有囚牛雕塑展示。


睚眥:音Yázì,龍身豺首,性剛烈,嗜殺好鬥,刻鏤於刀環、劍柄吞口。香港大部份廟宇內都有睚眥雕塑。
 
上環文武廟內的關刀的吞口上有睚眥雕塑。

嘲風:平生好險,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。香港具規模的中式建築群,如黃大仙、青松觀、妙法寺等屋簷上都有嘲風雕塑。
青松觀屋簷上的嘲風。


蒲牢:受擊就大聲吼叫,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,助其鳴聲遠揚。香港大部份廟宇內的銅鐘都有蒲牢雕塑。




狻猊:音Suānní,外形如獅子,喜煙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,隨之吞煙吐霧。唐代高僧慧琳說:狻猊即獅子也,出西域。香港只有極小部份廟宇內的香爐有狻猊雕塑。

狴犴:音Bì'àn,形象老虎,傳說其好訴訟,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。香港未見公眾地方有狴犴雕塑展示。

負屭:音Fùxì,身似龍,雅好斯文,盤繞在石碑頭頂。黃大仙祠有負屭雕塑。

螭吻:又叫鴟尾、鴟吻音Chīwěn,口潤嗓粗而好吞,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,取其滅火消災。香港大部份舊中式建築物屋頂主脊上都有螭吻雕塑。
妙法寺屋簷上的螭吻。


饕餮:音Tāotiè,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,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,叫做饕餮紋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上有這麼一段:縉雲氏有不才之子,貪於飲食,冒於貨賄。侵欲崇侈,不可盈厭;聚斂積實,不知紀極。不分孤寡,不恤窮匱。天下之民以比三凶,謂之饕餮。香港未見公眾地方有饕餮雕塑展示。

椒圖:形狀像螺蚌,性好閉,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,鋪首銜環為其形象。香港大部份舊中式建築物的門上都有椒圖雕塑。


蚣蝮應為趴蝮,性喜水,被雕成橋柱、建築上滴水的獸形。香港未見公眾地方有蚣蝮雕塑展示。

螭,音chī,或螭首,嘴大,肚子能容納很多水,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,稱為螭首散水。香港舊中式建築物都有螭雕塑。
志蓮淨苑的螭首散水。


犼,俗稱為望天吼,朝天吼,有守望習慣。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,被視為上傳天意,下達民情。又有文獻記載,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。黃大仙祠內的華表上有嘲風雕塑。


貔貅:音pí xiū,又名天祿,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,龍頭、馬身、麟腳,形狀似獅子,毛色灰白,會飛。貔貅兇猛威武,喜吸食魔怪的精血,並轉化為財富,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,阻止妖魔鬼怪、瘟疫疾病擾亂天庭。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。傳說貔貅觸犯天條,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,吞萬物而不瀉,可招財聚寶,只進不出,神通特異。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。
文:狂龍居住持
11.05.2014

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,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:leungpolung_it@yahoo.com.hk,或leungpolung@gmail.com。傳真: 8265 1467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